这是我搭建的第三个blog,前两个之所以未能坚持而被遗弃,主要源于我未能深入思考两个关键问题:我所撰写的内容是否值得公开发表?以及博客的定位究竟是什么?
在浏览他人的作品后,我深刻感受到,其内容不仅结构严谨、内涵丰富,且常常能引发读者的深思。这与我形成了鲜明对比——我更关注对某一问题的探索,结果呈现出一种碎片化、缺乏系统性的状态。更有甚者,常常对自己先前的观点进行反思甚至推翻。
他人的创作显得经过精心设计,而我似乎只是在信息洪流中制造了微弱的噪音,且很大程度可能未能有效传播。因此,我时常开始怀疑继续写作的意义。虽然也考虑过改变创作方式,像他人那样进行去更为细致去设计的作品并呈现,而不是简单推出粗制滥造的半成品。
在此之前,我搭建了一个blog,并在其上发表了一段时间的创作。在这一阶段,我主要对内容主题与呈现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,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以失败告终。
因为我发现,如果用更长的周期进行创作所谓更为优质的作品,就会常常以思考细节为理由进行拖延。而且,这种延长周期的创作,我觉得也并非能真的创作出质量更高的作品来。这样一来,持续的思考与创作也更是无从谈起。因此,我决定重新采用以往的创作方式,再次搭建这个blog。
我认为这种碎片化的思考记录方式还是具有着独特的价值。它不仅详尽地记录了我进行思想实验的过程,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。读者在此过程中,不再仅仅接触到单篇文章中的论证及其结论,而是得以窥见这些论证背后隐秘的思考历程、以及多样的思维视角和相关的信息数据。这些元素都有可能为读者带来新的启迪与灵感。
更重要的是,读者可以通过以往记录的翻阅与长期的观察,去理解我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,从而对我有更全面、真实的认知,同时也增强对我的信任。
在我预设的理想状态是:读者能够参与到思考实验中,共同探讨、辩论与研究。或许在这个过程中,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,但双方都能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,获得不同的视角。这种讨论过程中的彼此启发,必将让我们各自获得属于自己的智慧金丹。
blog对我而言,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呈现平台,截然不同于传统静态的个人简介或作品集,它展示了思想的演变过程。我将其视为一个开放的思想空间,期望它能够成为我与读者之间的纽带,提供一个双向且动态的交流平台,而非仅仅将内容储存于在一个隐形的鱼缸中,只有单向的输出或输入。在这里,思想是能够更自由地流动。
总结
- 碎片化思考内容是价值的。可以记录思想的发展和衍化过程,给读者提供了多样的视角,同时也能更全面和真实认知作者,增强了对作者的信任。
- blog的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呈现平台和开放的思想空间,它不仅衔接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的流通。
后续思考:一篇没有意义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