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探索心理咨询创新方式的过程中,我最初设想将叙事疗法与游戏化疗法相结合,通过Demo快速迭代并探索商业化可能。
但由于对这两种疗法的理解尚浅,我意识到自己可能难以有效地将它们融会贯通。因此,我考虑先在心理学领域进行深入学习,待掌握系统性的知识后,再开展后续的应用研究。
为此,我对走上学术研究这一道路进行了研究。然而,由于自身条件的诸多限制,追求学术之路对我而言无疑充满了挑战。尽管这条道路并非完全封死,但要求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却显得尤为巨大。因此,我最终决定暂时搁置这一追求。此举也并不意味着未来的我将不再考虑这一可能性。
经过重新审视,我决定采取更加灵活的应用研究路径。在开发Demo的过程中,我通过不断识别知识的缺口,进行按需拼图。这种方法使我不必从头学习整套系统性知识,而是能够在构建所需的Demo时,专注于具体而实际的需求。
虽然这种做法并非没有缺陷,确实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逐步构建所需的完整知识框架,但如果想要解决这一问题,可以通过寻求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就能解决。
另一个重要的考量是最初对这款Demo的定位设想。因为我并未将“叙事疗法与游戏化疗法”视作心理学领域中专业咨询的解决方案。
在前文中提及的关于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角色的解构,以及传统咨询方式所面临的种种问题,均是以当事人的视角为出发点。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咨询师自身,便会发现,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咨询师需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。
这一过程不仅要求系统性的知识积累,还需在资深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多年的进一步学习,方能独立开展咨询工作。即便如此,咨询师在职业生涯中依然需要通过督导进行持续的跟访与反思。
在这种情况下,来访者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来访者认为的优秀的咨询师。换言之,来访者所认定的优秀咨询师并不单单依赖于其受训背景、专业素养、从业年限或案例经验。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并不足以构成全面的评判标准。
实际上,来访者在评估咨询师优劣时,更倾向于依赖自身的直觉与感受,而非固定的标准,他们各自都有独特的衡量标准。这意味着,若来访者能够认可我的才华与能力,这便足以构成一种肯定.
新模式同时想要解决一个问题:许多人在寻求心理治疗时会感到羞耻,即便治疗效果显著,也不愿推荐给他人。因此,我选择结合叙事和游戏元素,让治疗过程更具社交性,既能减轻来访者的羞耻感,又使这一过程具有社交性质,在提升他们参与感的同时,也能提高他们分享的意愿。
当然,这种模式可能在我手里并不能成功,但是我希望自己的这场实验可以带来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