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对blog定位的思考》中,我意图将blog构建为一个动态的自我呈现平台,旨在日常分享我的思考与思想实验,并与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,从而促使信息与知识的流动。然而,这一构想在《一篇没有意义的文章》中被全面否定。
在昨天完成《个人实验:从学术研究到应用研究》这篇创作后,我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和逻辑有很多问题。尽管我进行了多次修改,每次调整后似乎都出现了新的问题。最后,我做了一些小改动后决定发布这篇作品。这也让我意识到了之前的定位为何会遭到全面否定。
因此,我这次明确了对blog的定位:作为个人习作练习的园地。旨在逻辑清晰、顺畅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。
在过去的交流中,我收到了一些反馈,促使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这一问题:我的表达常常显得如同从一个点突兀地跳跃至另一个毫无关联的点。尽管在我看来,这些点之间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,但在表达时,我只是将当下的思考呈现出来,而不是整个逻辑链。
这个问题,我发现写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。与口头表达的即时性不同,写作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去审视、思考,并进行反复的修改与优化。这种深思熟虑的过程,让我能够更完整地传达复杂的思维历程。
这种可视化的创作不仅迫使思维具象化,更能帮助我发现逻辑中的断层和跳跃。所以写作对于我来说是提升思维表达能力的有效工具。
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持续写作练习,我发现写作的价值还不止于此。文字的沉淀性特征使我能够反复审视自己的思考,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被遗漏的重要信息,或者意识到某些观点需要进一步验证。这种深入的自我审视和完善在即时的口头表达中是很难实现的。
正是认识到写作这些独特的优势,我才更加确信要将blog定位调整为“个人习作练习的园地”。这个新定位虽然与最初设想的“动态自我呈现平台”相去甚远,但更符合当前的需求:通过持续性的写作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会继续分享各种思考碎片和思维实验。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思维的沉淀,让我能够不断对已有的想法进行反思和验证。
并且在这个过程我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:那些看似零散的内容其实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,写作刚好能够梳理这些联系,并且写作还能推进原本停滞的思考。
实验在这里,我再不追求“完美”的作品,而是着重于记录思维的成长轨迹。当我在未来回顾这些文字时,或许能看到自己思维表达能力的逐步提升。这或许就是这个blog最有价值的地方:它不仅仅是一个写作的练习场,更是记录一个人努力提升自我的过程。